1891年8月28日,光绪十七年七月廿五。这一天,南北双方才平息了一个多月的战火,再次被点燃。
103师109旅从武胜关出发,越过桐柏山后,直接出现在信阳城下。去年“第一次反围剿战役”时,北方政府的10万大军被歼、被俘8万人,只有2万人得以逃脱。此后信阳的防务就一直都是形同虚设,虽然后来北方政府又是招募又是裁改的,使得清军可用之兵达50万之众,但这50万人训练不足、枪械不足,只是驻扎在洛阳、许昌、合肥等大城被动防御。
至于信阳这样处于南方军枪炮底下的城市,北方政府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兵力来驻防了。要不是南方政府一直都没怎么理会,信阳早就被南方政府拿下了。
109旅抵达信阳时,基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,炮兵连的9门75mm山炮一架,三下五除二就把城门给炸开了,随即109旅就顺利的进入了信阳城。
拿下信阳后,109旅的三个主力团除了留下一个团负责清剿淮河以南地区的清军外,另两个团渡过淮河直扑汝宁府的府治:汝阳(汝南县)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与此同时,103师107、108旅从方城县出发,过叶县、襄城,最后兵锋直达许昌城。
许昌不同于信阳,信阳兵力空虚,可许昌却是有重兵把守。7月份的时候南方军进攻甘*肃、关中,那时北方政府宛如惊弓之鸟,遂将尚未完成训练的新军派往洛阳、许昌、合肥等地布防。现在的许昌城里,老兵新卒合计有3万人,其统帅是老将宋庆。
宋庆是镇压捻军出身,咸丰十一年(1861年)因同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有功,晋升记名总兵,赐“毅勇巴图鲁”勇号,故而其所统帅的部队被称为毅军。
宋庆这人虽然说是名老将,但还是很有能力的。在北方政府平定太平军、捻军的过程中,宋庆是屡立战功,官至湖南提督、四川提督、太子少保等等,还曾敕赐黄袍马褂。宋庆手下的毅军也是颇有战力,平捻之后,勇营大量裁撤,毅军因战功得以保留,并发展至十营左右,成为河南的两大留防勇营之一。
光绪八年(1882年),宋庆正式移军旅顺口,修筑炮台,训练士兵,所部军容整肃,设防不怠,为诸军之首。毅军虽非李鸿章嫡系淮军,但受命专守北洋要港旅顺,足见其名声、战力不容小觑。
“第一次反围剿战役”时,北方政府感到兵力不足,遂将这位老将从旅顺口调了过来,其统帅的毅军当然也调了过来。可惜,“第一次反围剿战役”清军战败,毅军也被消灭殆尽,现在这3万人的部队是之后重建的毅军,战斗力比先前要差远了。
宋庆驻防许昌后,知道就凭3万训练、枪械都不足的新兵,想要平叛无异于痴人说梦,对这支新毅军来说,加紧训练以及筹备枪械才是最重要的。在训练、枪械未达成前,新毅军一旦遭到南方军进攻,说不得要损失惨重。所以宋庆参考了南方军的战壕战术,在许昌城外挖了大量的战壕以及陷马坑,虽然战壕的布局并不怎么合理,可也给103师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。
战壕的存在使得南方军的炮火威力大打折扣。清军躲在战壕里,103师装备的100mm榴弹炮、75mm山炮很难对其造成太大的损伤。当炮火过后,103师顺势冲进战壕后,此时清军也饿一拥而上,迫使103师在战壕内与其进行白刃战。在狭窄的战壕中进行白刃战,步枪并不见得就比长矛大刀有优势。
虽然毅军的战损始终都比103师高很多,但清军在许昌有3万人,而103师只有2个旅,不过才10000人多点,就算最后103师能把毅军的3万人都消灭掉,可103师最后还能剩下多少人。
毅军的战术,就是任凭103师的大炮想怎么轰就怎么轰,但只要103师一冲上来,他们就在战壕里跟103师寸土必争。所以103师师长段龙一直在极力避免这种无谓的伤亡,每当白刃战进行到了一定的时间,如果还是没有突破毅军防线的迹象,段龙就会下令进攻部队撤退。
103师在许昌的进攻一直持续到9月1日,此时103师的伤亡已经超过千人。
这时109旅已经占领汝阳府、信阳州全境,发生在晋西南的晋西南战役也落下了帷幕,同时清军在洛阳的5万大军也分出了2万人南下支援许昌,援军已经抵达汝州。为避免退路被断,段龙向理事会上报了最新军情后,理事会允许其撤回南阳。
至此,许昌战事结束,南方军未能攻下许昌城,没有完成预期目标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1891年8月29日,在信阳、许昌开打后的第二天,随着一发100mm榴弹落到黄河东岸,在后来被称为晋西南战役的战事拉开了序幕。
自南方军攻下了关中,晋西南已经处于南方军的兵锋之下。尽管山*西东有太行山,西有吕梁山,南有中条山,东、西两边尽是崇山雄关,但在与关中隔河相望的晋西南可没有什么崇山峻岭,只有一条黄河将晋西南与关中隔开。一旦南方军东渡黄河,则晋西南危已,晋中危已,山*西危已!山*西一下,直隶可就在边上了,而京畿也不过是近在咫尺,如此一来势必会引起京畿动荡。
本来,山*西是没有陆路提督的,山*西提督的职能则是由山*西巡抚兼着。此时的山*西巡抚刘瑞祺虽年未及花甲,颇有几分治政能力,但他并非武将,若是让他治理一方可谓游刃有余,倘若是要其抵挡南方军兵锋,恐怕是强人所难,而退入山*西的前陕*西巡抚鹿传霖同样也不是带兵打仗的料。所以,北方政府任命直隶提督叶志超兼任山*西提督,并让其带兵5万入晋。
叶志超早年在地方干团练与太平军作战,后来投到了淮军张树声的帐下。太平军平定后,叶志超又随刘铭传镇压捻军,积功至总兵,赐号额图浑巴图鲁。捻军失败后,叶志超得到李鸿章赏识,遂将其留北洋使用,派为马队统领,驻保定。当时近畿多有饥民起义,凡令叶志超剿办之事无不平息,“不擒首领,不解散余众,决不罢兵”。到了光绪十五年(1889年),叶志超被擢升为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。
叶志超抵达山*西后,第一时间就加强了黄河东岸的绛州、蒲州府的防御力量。叶志超的军旅生涯历经太平军、捻军,战功赫赫,对上南方军这群短毛,叶志超心中难免有些自大。虽然南方军打赢了“第一次反围剿战役”,但在叶志超眼里,也不过是贪了偷袭之功,“虽势大然尚不足为虑”。
叶志超没有与南方军交过手,并不知道南方军枪、炮之威,其在黄河东岸布置的防御,是按照对付太平军、捻军这样的热兵器并不多的军队来设置的。在叶志超看来,凭借着黄河天险,加上自己带来的10门西洋钢炮,足以斩断南方军渡河的可能性。
可惜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8月29日早上,101师除了103旅从潼关出发向东进攻函谷关外,101旅、102旅齐齐出现在黄河西岸。18门100mm榴弹炮、36门75mm山炮,以及数量众多的60mm、80mm迫击炮,在岸边的炮兵阵地上一字排开。随着开炮的命令下达,众多不同口径的火炮急速向河对岸的蒲州府倾泄大量的炮弹。
激烈的炮火瞬间就把叶志超给打蒙了。在叶志超的印象中,无论是打长毛还是打捻军,从来没有遇到过叛军的火力竟如此的凶猛,比朝廷的还要凶猛得多。被叶志超寄予厚望的清军炮兵,在第一时间就被101师的炮兵斩首了,叶志超带来的10门洋炮此时已经被还原成了零件状态。
幸好,叶志超先前得到过宋庆的指点,也在黄河东岸挖了大量的战壕,而101师炮兵的第一目标也是岸边的防御阵地。躲在战壕里的清军伤亡并不大,叶志超回过神来后,立刻率军赶往岸边增援。而叶志超的到来,及时地制止了清军的慌乱,带着清军慢慢转入了阵地。
炮击了一段时间后,101师师长易蓉发现对岸的清军并没有发生溃逃,只好下令先头营登船渡河,炮兵继续炮击对岸阵地,为先头营提供炮火掩护。
在炮兵的掩护下,先头营并没有遇到半渡而击之的情况,直到登上了河对岸,也没有遭遇到像样的抵抗。先头营上岸后,为了避免误伤,榴弹炮、山炮停止了开炮,只剩下迫击炮还在提供着掩护。随着先头营的逐渐深入,最后连迫击炮都停止了炮击。
就在这时,不知道藏在哪里的清军突然冒了出来,后膛枪、前膛枪、火铳、抬枪、弓箭,所以的远程攻击手段,全都拿了出来一股脑的向着先头营发射。猝不及防之下,先头营损失惨重,全营超过100人当场阵亡,200多人受伤,完好的只有百来人。
清军是枪械不足,但那是相对于他们50万的部队来说的。如果想要凑出一支装备齐全的小部队,还是很容易的事情。就像现在,叶志超带来的5万大军枪械也不足,但他把大部分的枪集中起来,装备了10个营。先头营就算再精锐,装备再先进,突然遭到十倍于己的优势兵力打击,也只能被压缩在一小片区域内动弹不得。
最后,先头营还是呼叫了炮兵支援才撤回到河边。然后在炮火的掩护下,先头营在黄河东岸建立了防御阵地。
清军为了将先头营赶下河去,一直在冒着炮火进攻。清军曾一度突破到先头营防线不足十米的地方。叶志超让清军采用车轮战术,持续进攻了好几个小时。但101师的后续部队陆续登上东岸,渐渐稳住了局面后,叶志超看到事不可为,也下令清军撤退。
至此,101师先头营,再加上后续部队,总伤亡超过了千人,其中有两百多人阵亡。清军的损失更大,单单留在战场上的尸体就超过了千人。
随着101师余部陆续登陆,尤其是炮兵渡过黄河后,叶志超顺势率军撤出了蒲州府,在绛州修筑起新的防御阵地。
其后的三天,101师与叶志超所部又交手数十次。101师从蒲州府一路向北,先后攻下解州、绛州、平阳府、霍州,最后止步于汾州府介休县。
而叶志超在这一路上也是节节阻击。几乎每一个有地形优势的地方,叶志超都要布置一番阻击。尤其是在霍州的时候,叶志超利用霍州地处山区、交通不便的地形环境,一度使得101师几乎动弹不得,最后还是靠炮兵才得以通过。
到了9月1日,101师最终还是攻克了介休县。
此时,101师的伤亡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人,其中有500多人阵亡,300多人因伤不得不面临退役。可以说,101师这一次的损失,比两个月前进攻关中的时候受到的损失还要大。人员损失惨重的同时,101师的弹药也是消耗严重,剩下的弹药虽说还可以再下一县,但若届时清军反扑,101师恐怕连防御的弹药都没有。所以说,此时的101师无论是人员,还是弹药,都已没有再向北进攻的能力了。
101师虽然损失惨重,但清军的损失更重。这一路上,单单是101师的统计,清军包括阵亡、被俘的人数就超过了3万,这还不算失踪以及逃兵。
叶志超兵败介休县后,率领剩下的万余人残部退往了汾州府的府治:汾阳。
远在长沙的白泽接到易蓉的战后报告,看到三千多人的伤亡后也是心痛不已。500多人的阵亡几乎比得上“第一次反围剿战役”时的数据了,此外还有300多人面临着退役,仅次一战,南方军中最精锐的10个师之一的101师直接减员900人,占全师人数的5%。
可以说,在今后至少半年的的时间里,101师都无法再出战了。于是白泽下令已经进入关中的210师东渡黄河,接管晋西南的防务,而101师则返回关中休整。
在战后报告中看到叶志超这个名字的时候,白泽脸上是全是惊愕的表情。叶志超这货,在前世的历史中,甲午战争时面对ri本人可是不战而逃,狂奔500余里,渡过鸭绿江直至进入中国境内才停下来,最后落得个斩监候(即死缓)。可是没想到,叶志超这货现在竟然如此生猛,直把南方军最精锐的101师打得损失惨重,他到底是打了鸡血呢,还是说清军真的是内战内行、外战外行?
在这四天的战事中,101师、103师共有近5000人的伤亡,其中阵亡的超过千人,另有500人在战后需要退役。
此时,白泽才发现,自己或者说南方政府、南方军上下都过于自信了。虽然南方军实力强大,但清军也还是有一战之力的,没看到叶志超这样的逃跑将军都是有几分能力的,认真起来也可以让南方军损失到肉疼。
同时,白泽还发现,自己身边缺少一个专职的军事部门。